专业人员推荐药有提成 药店经营管理漏洞不少
消费者张小姐前些日子患感冒,到一药店买药,在该药店销售人员的“推荐”下连续服用了两种感冒药,病非但没有治好还加重了,最后还得去医院就医。张小姐抱怨说:“现在药店销售人员的素质越来越差,大多数压根不懂医药知识,推荐的药多数是有回扣的,这样真是坑死人了!”
有统计数据显示,现在药店销售人员70%以上没有经过正规的医药知识培训;而80%以上的购药者会向药店销售人员咨询,其中大多数最后会采纳其意见选药。由此可见,药店销售人员素质直接关系到购药者最后医治效果,也直接关系到药店的经营状况。
提成远远超过底薪
在北京安贞药店门口,笔者见到一则招聘销售人员的启示,上面对所招人员医药知识等毫无要求。其薪水结构是“底薪+提成”,几百元的底薪,很少,提成比例却还可以。这样的薪水结构,势必会造成销售人员专挑高价药向消费者推荐,但众所周知,药品价格的高低并不代表其使用效果优劣。
笔者以要买感冒药消费者的身份暗访了几家药店,大多数的药店销售人员介绍的药品都是一些新上市且不太知名的药品,也有部分药店销售人员的介绍含糊其辞,说这个也好,那种也不错,但当笔者要求其详细解释每种药品的特性时,得到最多的答案却是“看说明书”。
在走访了北京广安门附近几家药店后,笔者发现,这些药店没有一家的销售人员是专业人员,也并不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最多只是“来的时候药店给培训过”,但培训时间与具体内容其药店人员自己都“记不大清楚了”。而这几家药店由于地理位置临近广安门医院,所以每天都会接待众多从广安门医院就诊出来的患者。
由于现在患者普遍存在一种“医院里开药比外面贵”的心理,所以更多的患者是拿了医生的处方到药店买药。在药店买药的时候,虽然有医生的处方,但仍会出现很多消费者由于价格等多种原因,最终听信药店销售人员的话,购买了他们推荐的同种类但价格更便宜的药品,这“便宜”中所藏的玄机,怕就不是消费者们所能真实了解到的了。
笔者调查了解到,一般药店销售人员的收入、提成及厂家返点所得远远超过其底薪,比例大概在2:1,或者更高。我认识一位在药店做销售员的21岁小姑娘,每个月底薪只有300元,却可以用高级的化妆品,买得起价格不菲的衣服……这样一个例子,就可以直观地反映出时下大多数药店销售人员隐形收入的状况了。
坐诊医师荐药有“奖”
现在不少药店,特别是那些知名的大药店内不同程度地设有“坐堂专家”,给上门买药的消费者们建议,某些还提供免费诊断。这些专家们几乎都是大医院退下来的高级医师,或者是从事医疗工作多年的职业大夫,消费者们大多对这些专家很信任,也更倾向于听从这些专家们的意见购买药品。但是专家的建议,就未必都是从病情出发。
原北京某大医院主治医师,现退休被一大药店聘为坐诊专家的张大夫私下说,自从非处方药品开架销售后,一些生产厂家的日子开始不好过。“这些医药厂商在其药品进药店的时候,都会私下与负责销售该药品柜台的销售人员‘打招呼’,因为他们很清楚销售人员推荐的作用。”也就是说,一般来讲,每销售一盒这些厂商的药,销售人员都会在月底得到一定比例的“返点”。那么,当消费者购买同类药品时,销售人员自然就倾向于这些有“好处”的品种。
张大夫直言不讳地说,她推荐一盒售价25元的药,可以得到回扣2.8元,药店销售人员可以得到1.6元,而负责开票的人员可以得到0.8元。“如果不给收款人员钱,他们卖出去的药不好往回收钱啊。”可见厂商还是考虑得很“周到”,连最后的回款关节都已经买通了。
“在药店做咨询,凭的全是自己的良心,如果想多赚钱,当然就要多推荐那些‘厂家药’。”张大夫说,她很多时候都不忍心向消费者推荐那些价格高但是效果不是很好的药,所以收入也一直不理想。而更多的坐堂专家,在“药都治病”的心理下,不断地帮厂家卖药给消费者,自己也从中赚了不少。在销售旺季,这些专家们每个月的提成收入,都有上千元,甚至几千元。
买处方药不要处方
目前北京很多药店仍然存在药品混置、购买处方药不需要处方等现象。在马甸附近一家连锁药店内,当笔者要购买抗生素和曲美等处方药时,销售人员并没有要求出示医生处方,另一位消费者更是毫无困难地买走了一整盒处方减肥药,而这还是在大型连锁药店。
据了解,目前很多药店都通过了GSP认证,尤其是一些大型的连锁药店,那么为什么还会出现如此多的管理问题呢?一位药店的经理道出了天机,大型连锁药店能够真正实施比较完善的药品分类管理的只有少数的直营分店,加盟药店相对要松散得多。据他介绍,在申报认证时,大型连锁药店只是申报部分药店,而这部分药店仅是整个分店总数的很小部分,由于通过认证是以整个连锁公司的名义,所以大部分加盟分店都会跟着沾光,但具体到经营管理上就另当别论了。
分享至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
©2017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89号 京ICP备17013160号-1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