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呼吸健康 共抗慢阻肺

  • 作者:白毅
  • 来源:
  • 2014-09-06 10:31

    在“世界慢阻肺日”来临之际,专家呼吁:   
    关注呼吸健康 共抗慢阻肺   
    
    11月20日是第12个“世界慢阻肺日”,今年的主题是“关注慢阻肺永远不晚”。在11月6日由国家卫计委、中国记协等单位主办,勃林格殷格翰(中国)支持的“中国健康知识传播激励计划”慢阻肺防治知识共享会上,中华医学会呼吸分会主任委员、北京医院呼吸病学研究中心主任王辰教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病学组副组长、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呼吸科姚婉贞教授表示,公众对于四大慢病中的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和恶性肿瘤耳熟能详,但对呼吸系统疾病中的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慢阻肺)知之较少。20余位呼吸专家联合呼吁:“关注呼吸健康,共抗慢阻肺。”  
    
    早查早诊:防范“沉默的杀手”  
    
    慢阻肺是一种可导致患者呼吸功能逐渐下降的慢性肺部疾病。据统计,慢阻肺已成为全球第4大致死疾病,我国慢阻肺患者总数高达4300万人,主要是40岁以上的吸烟男性。姚婉贞谈到,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目前我国每年死亡人数达128万,平均每分钟就有2.5人死于慢阻肺。  
    
    姚婉贞表示,慢阻肺虽然不像高血压、糖尿病患者人数那么多,但给经济和社会造成的负担正在日益加重。在未来的几十年内,对慢阻肺危险因素的持续暴露,如吸烟、环境污染及全球人口老龄化,还会使其流行和负担加重。  
    
    慢阻肺是“沉默的杀手”,有人称之为“悄悄地来,迅猛地发展,痛苦地离开”。姚婉贞指出:慢阻肺具有高致病、高致残、高致死等特点,不仅累及肺脏,导致肺功能逐渐下降,还可引起全身(或称肺外)的不良效应,显著增加其他疾病的患病风险,常见的合并症包括心血管疾病、骨骼肌功能障碍、代谢综合征、骨质疏松症、抑郁和肺癌。然而,由于早期症状轻微,主要是咳嗽、咯痰、活动后呼吸困难等,慢阻肺往往容易被忽视,误认为是生理机能的“老化”症状,从而错过最佳治疗时机,确诊时已造成了较重危害。  
    
    专家表示,早诊可以有效地帮助患者在病情仍不严重、体力和精神尚属充沛的时候开始接受治疗。目前,肺功能检查是诊断慢阻肺最容易、最经济、最准确的方法,只要“吹一口气”就可以帮助患者“早发现,早诊断”。  
    
    “慢阻肺患者至少1/3,高至2/3是没有症状的。”王辰提醒说,我们不能等出现咳嗽、咯痰、呼吸困难等症状后才去医院检查是否患了慢阻肺,而是应当到了一定年龄,比如40岁以上,常规进行肺功能检查。“在我国40岁以上人群中,慢阻肺的患病率为8.2%”。  
    
    王辰还强调,特别是对于慢阻肺的高危人群,即40岁以上有长期吸烟嗜好的人群,经常暴露在粉尘环境中工作的人群,曾患过反复呼吸道感染的人群等,一定要在常规体检中加入肺功能检测项目。  
    
    “生命就是一呼一吸之间,人的一生中不可不知慢阻肺,公众应多一点对慢阻肺的认识,多一点肺功能检测的意识,多一点及时到医院就诊的意识,以便能做到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王辰建议。  
    
    长期坚持:增加“胜利的砝码”  
    
    王辰表示,治疗慢阻肺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就像一场考验毅力和耐力的“马拉松”。在这场长跑中,每位“选手”的目标都是改善呼吸困难症状,提高活动能力,预防急性加重。而实现“马拉松”治疗目标的关键,就在于坚持长期的规范治疗。  
    
    王辰解释说,慢阻肺患者的肺功能损伤具有进行性下降、不可逆性进展的特征,所以需要长期稳定的管理。慢阻肺的临床表现为长期反复咳嗽、咳痰和呼吸困难,随着疾病的进一步发展,气道阻塞加重,肺组织弹性损坏,患者的生存质量会越来越差,久而久之还有可能演变成肺心病。“有些患者特别农村患者,到了患肺心病的阶段才来就诊,那时已经比较严重,治疗效果会大打折扣”。  
    
    慢阻肺通常分为稳定期和急性加重期。事实上,慢阻肺患者多数时间处于稳定期,但稳定期并不意味着可以中断治疗。两位专家表示,如果患者重视在稳定期内坚持长期规范的治疗,可以有效避免疾病进展。而一旦中断治疗,很可能会引发病情的反复,或者急性加重,进而给患者的肺功能造成不可逆转的损伤。一旦进入病情加重期,绝大多数患者无法避免住院治疗,人均住院费高达22691.4元,这往往超过患者坚持一年规范治疗的全部费用。  
    
    王辰强调,慢阻肺患者遵照医嘱坚持治疗至关重要。在早期症状并不是十分明显时,慢阻肺患者在求医用药,特别是遵医嘱的规范性方面往往做得不够;但到后期症状非常突出时,患者主动求医,治疗的依从性则较好。而要提高治疗的依从性,最重要的是患者应具备正确的认识,即坚持长期、规范的治疗,慢阻肺是可以控制和延缓的。“治与不治,早治与晚治结果是不一样的,但不管早晚都要开始治疗,都要长期规范地进行治疗”。  
    
    “2010年我患了慢阻肺,在医院坚持进行了比较系统、规范的治疗,到今年4月份我做了4次肺功能检查,检查结果基本上都是轻中度的。”一位患者在共享会现场分享了他坚持治疗的获益。  
    
    王辰呼吁,慢阻肺跟其他慢病一样,干预和不干预效果截然不同,我们一定要摒弃在慢阻肺治疗上无所作为的态度,杜绝慢阻肺治和不治差不多的错误观念。  
    
    合理用药:穿上“合适的鞋子”  
    
    在慢阻肺治疗的“马拉松”比赛中,患者一定要有一双“合脚的鞋”,这双鞋就是安全有效的治疗药物,它是取得胜利的关键。  
    
    王辰表示,对慢阻肺采用的是综合治疗方法,而药物治疗是其中的主体。慢阻肺的治疗药物包括支气管扩张剂、抗炎药物(糖皮质激素)等。王辰和姚婉贞都强调,医生应根据患者的自身情况,平衡疗效利弊,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慢阻肺治疗的核心药物是支气管扩张剂。其中,长效抗胆碱能药物噻托溴铵可以持续有效扩张气道,显著改善呼吸困难症状,副作用较小,稳定期的慢阻肺患者可坚持长期使用以预防急性加重。而急性加重期的患者,则应在原有维持治疗药物的基础上调整原有的给药方式和给药剂量,加用抗感染、吸氧、机械通气以及其他支持治疗。“在治疗中要遵循个体化的原则,对于不同的患者,不同的疾病程度,合理地考虑使用不同的药物”。  
    
    王辰还强调,忽视吸入给药在慢阻肺治疗中的地位,或者仅仅将吸入给药当作急性加重期患者的短期对症处理而不是长期维持治疗,是我国慢阻肺治疗中最常见的不规范现象。实际上,吸入给药是国际上慢阻肺治疗最重要的给药方式,吸入治疗药物也是慢阻肺患者日常维持治疗药物的首选。吸入治疗的药物可以直达靶器官,全身吸收少,因而副作用也相对较轻。  
    
    两位专家还表示,对于慢阻肺这一需要长期坚持治疗的疾病,仅仅关注如持续改善呼吸困难症状、提高运动耐力等疗效远远不够,还应考虑到用药不增加其他合并症风险,同时不良反应轻微。  
    
    以稳定期患者使用的吸入激素为例,虽然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起到减少急性加重、改善生活质量的疗效,但长期使用会显著增加口咽部真菌病和声音嘶哑的发病率。此外,研究表明,吸入皮质激素组肺炎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也显著高于安慰剂组。同时,长期服用还易引起激素性骨质疏松。对此,王辰表示,当急性发作期必须使用吸入激素时,可以通过吸入后漱口等办法来预防和减少不良反应;对于中老年患病人群,应避免在急性加重期反复大剂量使用,以减少发生骨质疏松的风险。  
    

分享至

×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

    相关阅读
网民评论

{nickName} {addTime}
replyContent_{id}
{content}
adminreplyContent_{i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