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汀类药物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前景乐观
他汀类药物是一种有效降低胆固醇的药物,目前已经被广泛地运用于降低升高的脂质水平和心血管的危险度。随着研究的深入,近年来许多证据表明,他汀类药物除了明确的降低胆固醇作用之外,还发挥着许多非调脂作用,包括抑制炎症介质的释放和血小板的聚集、改善血管内皮功能、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抑制系膜细胞增生、抗炎和免疫调节反应等。炎症在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应用他汀类药物进行临床抗炎治疗日益受到重视,这种抗炎作用可能对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的治疗有着较为乐观的应用前景。
▲具有免疫调节和抗炎作用
有研究证明,他汀类药物能降低干扰素对所谓的非专职抗原提呈细胞例如巨噬细胞或内皮细胞在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Ⅱ(MHCⅡ)的表达,尤其能降低返式作用子Ⅱ的表达。通过下调MHCⅡ类抗原表达,能在体内抑制1型辅助性T细胞(Th1细胞)的活化,从而减少致炎性细胞因子的产生,相应抑制T细胞产生和白介素(IL)-2释放。
他汀类药物对于Th1介导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可能具有较好的免疫调节作用。这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包括多发性硬化症(MS)、类风湿关节炎(RA)、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等。对RA患者外周血和滑液中的单个核细胞刺激实验结果显示,辛伐他汀对干扰素-γ分泌的抑制呈剂量依赖性,提示他汀类药物在炎性关节病中影响了Th1型免疫反应,因此可能对炎性关节炎有治疗作用。
研究表明,普伐他汀和辛伐他汀能够抑制体外培养的淋巴细胞的功能,可调节T细胞的活性。有学者认为,免疫调节作用可能是他汀类药物除降脂以外新的药理作用。他汀类药物可能成为一种新的免疫抑制剂,用于炎性疾病的治疗。
一项最新的对II型胶原诱导型关节炎(CIA)动物实验显示,低于降脂剂量的辛伐他汀有明显的预防和治疗关节炎作用。在关节炎发病前应用辛伐他汀,关节炎发病率和关节炎指数均下降;而在发病后应用辛伐他汀,关节肿胀数和关节炎指数亦较对照组显著减少。组织研究结果显示,受累关节滑膜增生、炎性细胞浸润和骨侵蚀程度均较对照组减轻。
研究还表明,正常血脂水平大鼠给予罗苏伐他汀能明显抑制凝血酶诱导的白细胞的变形、黏附和迁移;口服辛伐他汀能显著减轻大鼠足趾炎症反应肿胀度和足垫水肿的形成等等。
最新临床研究发现,普伐他汀、辛伐他汀和阿伐他汀均有显著降低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作用,这就为他汀类药物具有抗炎作用的理论提供了证据。近年来许多临床研究结果显示,他汀类药物具有降低心血管风险和减弱RA活动度的双重作用。辛伐他汀可用于治疗顽固性RA,具有抗炎效应,独立于降脂作用,包括抑制炎性细胞向病变处的迁移以及大量炎症因子的释放,降低患者急性CRP和红细胞沉降率(ESP)的水平及减轻关节肿胀指数等作用。
目前研究表明,他汀类药物抗炎作用可能与以下机制有关:抑制炎症细胞聚集;抑制炎症细胞与内皮细胞黏附;抑制炎症细胞生长、活性与细胞因子分泌;增加内皮细胞一氧化氮生成,保护内皮功能。
▲临床研究显现良好效果
RA患者应用他汀类药物的研究表明,对于常规治疗但疗效不佳的患者应用他汀类药物治疗有良好的疗效。最近研究表明,运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研究阿伐他汀对RA住院患者的疗效,结果显示,阿伐他汀能降低RA的活动度,可能成为抗风湿病治疗领域新的药物。
一项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发现,20例RA患者应用阿伐他汀40毫克每日1次持续治疗6个月,平均疾病活动度评分较安慰剂组得到明显改善,治疗组的CRP和ESP较安慰剂组分别下降50%和28%,关节肿胀指数也较前得到改善。
在他汀类药物对SLE及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治疗的最新研究中,18例SLE患者每日给予辛伐他汀10~20毫克,连续治疗3个月,对照组13例SLE患者未接受他汀类药物治疗,结果显示,治疗组SLE患者血清中IL-15水平较对照组均明显下降,且活化的T细胞的比例也明显降低;辛伐他汀80毫克治疗MS患者6个月,能够较好地降低核磁共振影像学上的损伤。
综上所述,他汀类药物作为治疗高胆固醇血症和冠心病的常用药物,在临床上有肯定的疗效。随着临床实践的应用,他汀类药物的抗炎和免疫调节作用日益受到重视。目前,对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国内外尚无特效药。而生物制剂又价格昂贵,还不能被普遍应用,因此,他汀类药物可能成为新一类抗炎药物而被应用。目前还不明确是否所有他汀类药物都具有抗炎效应,这仍然需要大量的动物实验、体外实验及临床数据的支持,尤其是在大力提倡循证医学的今天,我们仍然需要通过不断的探索来进一步明确他汀类药物的抗炎作用机制和规律、毒副作用及合适的剂量。他汀类药物作为老药新用,能够抑制炎症因子的释放,不仅价格适宜,而且具有较好的疗效,将为临床治疗风湿性疾病提供一种崭新的治疗方法。
(责任编辑:)
分享至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