蜱媒传染病研究获得两项重要成果
为及早制定有效防控和救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曹务春团队正在实验室工作
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学研究所所长、病原微生物生物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曹务春研究员团队,在世界上首次发现人感染西伯利亚立克次体BJ-90亚种病例,首次发现多例新塔拉塞维奇立克次体感染病例。这两篇关于新发蜱传立克次体病的研究论文今年9月份在国际著名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同期发表,受到国际同行的高度关注。
重大发现
据论文第一作者贾娜博士介绍,蜱俗称草爬子,可寄生在牛、羊、狗等动物体表,从而成为多种人畜共患病的传播媒介和宿主。目前,全世界已发现蜱虫800多种,我国有100多种,已知可传播疾病的有50多种。近年来,蜱虫咬人致死的报告越来越多,据估计东北林区蜱媒传染病患者达上万人,其对人们健康的危害日益受到关注。
2012年,曹务春团队与黑龙江省牡丹江林业中心医院密切合作,建立起蜱媒传染病监测哨点。通过病原体特异性基因检测、序列测定、遗传进化分析和血清特异抗体检测,在世界上首次发现人感染西伯利亚立克次体BJ-90亚种病例。临床随访观察发现,与其他斑点热群立克次体相比,患者病情严重,且出现多脏器损害。实验室检查淋巴细胞降低、血小板减少、转氨酶升高、脑脊液蛋白水平升高;用多西环素全疗程治疗后,康复出院。
此后,他们对被蜱虫叮咬患者进行持续的病原监测,又首次发现多例新塔拉塞维奇立克次体感染患者。与其他斑点热群立克次体感染者不同,所有患者均未出现任何皮肤斑点,但在蜱虫叮咬处出现焦痂和淋巴结肿痛等临床表现。其中1例患者出现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和脑膜刺激征,4天后死于肾功能衰竭和呼吸性酸中毒。其他患者使用多西环素治疗后康复出院。这提示该种新病原体可引起与已知蜱传斑点热不同的临床症状,值得医务人员高度关注,以免误诊,延误治疗,造成严重后果。
另外,他们还发现当地优势蜱种——全沟硬蜱中新塔拉塞维奇立克次体的感染率达10%,证实了我国自然疫源地的存在。
深远意义
曹务春团队的该项研究结果得到国际同行的高度评价。
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斯蒂芬·杜穆勒(Steph Dumler)教授是从事立克次体研究的国际知名专家。2012年在曹务春团队发现新塔拉塞维奇立克次体感染患者后,他曾在第一时间访问了曹务春的实验室。对于此项新成果,杜穆勒高兴地表示:“作者采用特异基因扩增结合序列测定等方法,确诊了一组感染斑点热群立克次体的患者。最令人感兴趣的是:发现了塔拉塞维奇立克次体可以导致人群发病,这在以前是从来没有的例证。人们一直认为,该病原体的近缘种——加拿大立克次体对人和动物没有致病性,而作者的该项发现改变了人们的原有认识。另外报道的每一例患者,都通过血清抗体检测进行了确认,从而进一步明确了诊断。针对这些患者,作者也提供了极好的临床和实验室检测数据,从而有力地展示了该地区被蜱虫叮咬后发热患者的立克次体感染临床特征。”此外,杜穆勒指出:这些研究发现的重要性还在于,进一步证明了立克次体感染在世界上比人们以往想象的要常见的多,原因主要在于经常被误诊。因此,需要密切关注被蜱虫叮咬患者的临床特征,采用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及早明确病原学诊断,这对及早应用多西环素等特效药物进行救治,避免其他抗菌药滥用而导致的耐药性具有重要意义。
曹务春表示,蜱媒传染病是由媒介蜱传播的一类自然疫源性疾病,由于有动物宿主和媒介蜱种的存在,其在自然界循环、流行,当人进入自然疫源地就会被感染、发病,对在野外从事生产活动、经济开发、国防建设、旅游的人群威胁极大。许多蜱媒病原体能够在卵、幼虫、稚虫、成虫等各种不同的发育期增殖并下传,使蜱虫在传播病原体的同时兼具贮存宿主和传播媒介功能。因此,与蚊子、跳蚤、螨虫等其他生物媒介相比,蜱虫具有更为独特的医学意义和更为重要的媒介作用。此外,目前我国正处在经济快速发展、交通不断改善和旅游事业方兴未艾的阶段,西部开发、林保工程、退耕还林、退耕还草、生态保护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实施,都会使自然生态环境改善,继而可能造成野生宿主动物和媒介蜱种的密度升高,以及自然疫源地的活跃、扩大与变迁。因此,蜱媒传染病对人类健康的危害不容忽视,其公共卫生学意义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研究继续
10余年来,曹务春研究团队一直致力于新发蜱媒传染病及其自然疫源地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不断取得一个个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新突破:他们最先发现了我国蜱传查菲埃立克体及其自然疫源地的存在,并在国际上首次报道了血蜱感染查菲埃立克体,不仅被《临床微生物综述》作为中国蜱媒病新发现的代表,而且创立的检测蜱虫病原体的实验方案被美、德等国科学家借用;最先发现了我国嗜吞噬细胞无形体及其自然疫源地,并首次用人源细胞系从宿主动物分离成功;最先在我国发现并确诊新埃立克体感染病例,并从蜱媒及宿主动物确认了其自然疫源地的存在;在世界上首次从蜱及其产卵孵化后的幼虫中分离到玫瑰单胞菌,证明了蜱传播的可能性。此外,他们还发现4种蜱媒病原体的复合感染,表明我国蜱媒传染病自然疫源地复杂。有关蜱媒传染病系统流行病学调查与实验研究结果,除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外,还相继发表于《临床传染病》、《新发传染病》、《临床微生物杂志》、《美国热带医学与卫生学杂志》等国际核心刊物。
曹务春表示,后续他们还将继续深入开展蜱媒传染病的调查研究,以蜱类携带病原体的发现与分离鉴定、分布特点及其与人类疾病的关系为目标,将现场流行病学调查与实验室研究相结合,旨在获得蜱携带细菌、病毒、立克次体、螺旋体、原虫等各类病原体的本底资料及其分布规律;发现蜱类携带的新病原体;了解不同蜱种对新病原体的传播效能;探索新发现的病原体对人类的感染性和致病性;研究自然疫源地的性质与特征、传播媒介和宿主动物种群及其携带病原体状况和变化趋势;评估人群进入特定环境后感染蜱媒传染病的风险及其感染的危险因素;预测相关蜱媒传染病传播、流行风险。
“这些将为制定有效的预防、控制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明年,我们陆续还会产出一些重要的研究成果。”曹务春表示。
(责任编辑:)
分享至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