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帕”同行 且行且珍爱 关注老年人相关症状有利于帕金森病早期诊治

  • 作者:徐亚静
  • 来源:
  • 2014-09-06 08:48

    每年4月11日是“世界帕金森病日”,这是英国内科医生詹姆斯·帕金森博士的生日。他在1817年发现一些老年人经常有手足震颤、身体发僵、行动迟缓等症状,称其为“震颤麻痹”,以后其他医生就用“帕金森病”来描述这种患者。从1997年开始,欧洲帕金森病联合会将4月11日定为“世界帕金森病日”,以此促进国家政府部门和国际医学团体合作,共同推动帕金森病的研究与治疗。 
    提起帕金森病,许多人可能觉得并不熟悉,但其实,帕金森病离我们并不遥远,美国前总统杜鲁门、拳王阿里、战争狂人希特勒……都是帕金森病患者。据统计,我国65岁以上的老年人中间,帕金森病发病率达到甚至超过2%,这意味着我国的帕金森病患者已经超过200万人。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帕金森病患者的数量也越来越多,目前成为老年人仅次于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的“第三杀手”。那么,帕金森病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疾病,我们应该如何对待这种疾病呢?在4月11日“世界帕金森病日”来临之际,本报记者就此采访了有关专家。 
    帕金森病“偏爱”老年人 
    “帕金森病其实并不是什么新发病,我国古代医学文献中记载了许多类似的病例,要比国外早800多年。”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内科张振馨教授告诉记者,帕金森病是一种神经系统的退行性疾病,通俗地说,就是老化,因此帕金森病的主要发病人群为中老年人,主要表现为运动减少、静止性震颤、肌张力增高、平衡障碍,四大特征中具备两项以上即可诊断为帕金森病。 
    “我国有200万名左右帕金森病患者。”4月11日世界帕金森病日来临之际,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陈生弟教授在帕金森病患者关爱项目——“帕友精彩生活领‘秀’”活动现场说,帕金森病具体病因尚不清楚,但应该与年龄老化、遗传易患性和环境毒素的接触等综合因素有关。 
    北京协和医院曾牵头北京、上海、西安三地进行入户调查和定期随访,经过长达6年的跟踪调查,发现我国的帕金森病发病率为2.1%,与国外并无差异。而在此之前,医学界普遍认为黄种人患帕金森病的概率要低于白种人。 
    “帕金森病是一个逐渐加重的缓慢过程,这个病本身并不会致死,但它的并发症,如吞咽困难导致的吸入性肺炎、褥疮后感染等,是患者的主要致死原因。”张振馨说,帕金森病需要长期治疗,且病情会逐渐加重,后期病患因严重的运动障碍极易发生意外,需要精细护理,这往往给患者的家庭带来较大的精神压力和经济负担。目前临床并没有治愈帕金森病的办法,但合理的治疗是可以帮助患者维持一定的生活质量,延长寿命。一旦发现患有帕金森病,应尽早到医院就医,在专科医生指导下规范治疗。家庭成员要营造宽松、和谐的家庭气氛,关心和同情患者,在精神上给予他们鼓励和支持。 
    捕捉帕金森病的蛛丝马迹 
    “在国外,大部分帕金森病患者在患病1年内就能及时就诊,而在我国,患病两年以上才就诊的患者为13.6%。”陈生弟指出,帕金森病早期,尤其是前1~3年被学术界称为“蜜月期”,这时症状比较轻,患者完全可以参加工作,可以享有很好的生活质量。此时患者如能接受合理治疗,效果还是比较好的。而帕金森病发展到晚期,临床表现极其复杂,治疗也就更困难。因此早发现、早治疗对帕金森病患者意义重大。 
    据介绍,帕金森病最常见的表现有4个。一是静止性震颤。帕金森病的震颤表现为患者活动、静止时都会抖,特别是脚也会不由自主地抖动。二是运动减慢。由于肢体肌肉强直,患者不能完成精细的动作,如系鞋带等;写字也变得困难,越写越小,医学上称之为“小字症”;面部肌肉运动减少,表情呆板,形成“面具脸”;走路拖着地走,而且不对称,两只鞋子的磨损程度也有不同;严重者呈“慌张步态”——走路起步困难,身体重心前移,步伐小且越走越快,想停也不能马上停下来。三是肌肉张力高。患者肢体和躯干失去柔软性,变得很僵硬,古人形象地称其为“线偶”、“傀儡”。四是平衡障碍,到了后期,患者全身肌肉受累,躯体重心不稳,轻轻一推就倒了。 
    张振馨特别提醒:“近年来研究发现,帕金森病同时会伴随发生一些非运动症状,比如抑郁、便秘、嗅觉障碍、失眠、痴呆等。关注老年人的一些相关症状,有利于帕金森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此外,由于我国基层医疗机构中缺乏神经科专业医生,一旦确诊或出现类似情况,应尽快寻求专科医生的帮助。 
    治疗帕金森病需“细水长流” 
    张振馨告诉记者,帕金森病是一种严重影响患者生活的进行性疾病,病情一般不会自然缓解,但在医生指导下,合理、规则用药,能保证较好的生活质量,延长寿命。关于帕金森病的治疗,我国相关临床指南明确提出,对于早期帕金森病,年龄<65岁且不伴智能减退,可首选非麦角类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单胺氧化酶B型抑制剂(MAO-B)、金刚烷胺等;年龄≥65岁的患者或伴智能减退,首选复方左旋多巴,必要时可添加多巴胺受体激动剂、MAO-B等;对于中晚期帕金森病,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可用于左旋多巴的添加治疗,控制运动并发症。 
    “我们进行的一项调研显示,我国的帕金森病患者确诊后的平均病程,或者说是存活时间已达到14年,与国外水平相当。而我国帕金森病患者由于治疗药物不良反应导致的“异动”并发症却只有百分之十几,远远低于国外的百分之八十以上。”张振馨说,这其中的“诀窍”在于我国的文化倾向中庸,医生们倾向于“细水长流”,即不贪求最大治疗效果,而是小剂量、多种药物联合应用,坚持“以最小剂量达到满意效果”。 
    其中的原因在于,一方面,疾病初起的时候,人体还保有一定的相关功能,如果全部用药物来替代,反而会使人体原本还未丧失的那部分功能完全“失灵”,结果适得其反。另一方面,药物剂量越大,不良反应也就越大,对于年纪较大、不需要从事太多精细工作的帕金森病人来说,不一定非要追求药物百分之百的治疗作用,反而是维持一定水平的治疗效果,倒可以做到细水长流。 
    “晚期患者或是对生活质量要求较高的患者,还可以尝试手术治疗。简单地说,手术就是在患者大脑内植入一个脑起搏器,发放弱电脉冲,抑制异常的脑神经信号,从而消除帕金森病患者的症状,恢复自如活动和自理能力。”张振馨介绍,手术治疗的效果不错,但是费用较高,目前医保尚不能报销。她建议有关部门把帕金森病手术治疗列入报销范围,“手术治疗可以减少药费的支出,从长远看是合算的。”张振馨说。

(责任编辑:)

分享至

×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

    相关阅读
网民评论

{nickName} {addTime}
replyContent_{id}
{content}
adminreplyContent_{i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