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医疗应技术适宜

  • 作者:马艳红
  • 来源:
  • 2015-08-18 10:01

  精准医疗的临床实践正在不断推进,它给人们勾画了很多美好的前景,但是“少安毋躁”,发展精准医疗还需要明确一些实际问题。很多人都知道,实现精准医疗离不开精确的诊疗靶点和医疗技术,而精准医疗发展方向的“靶点”又在哪里,仅仅是基因测序吗?精准医疗又如何让更广大的患者群体乃至普通人真正受益?日前在厦门召开的“新常态大检验发展机遇与挑战研讨会”上,检验医学专家、中国医学装备协会临床检验装备技术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解放军总医院丛玉隆教授强调,需要从推广适宜装备技术、减轻医疗负担的角度来定位精准医疗的发展方向。

  记者:如今精准医疗的概念很热,很多研究机构和企业跃跃欲试,您如何理解这个概念?

  丛玉隆:精准医疗最早由美国总统奥巴马提出。实际上,此前人们已经耳熟能详的“个性化医疗”、“对症下药”等提法,与精准医疗同属于一个大概念范畴。举个例子,同样是高热患者,其细菌药物敏感性试验的结果很可能大不相同,医生在治疗中要根据不同患者的细菌耐药情况来分别制定抗感染治疗方案。又如,某种基因突变所引起的同种癌症的不同分子类型可能导致给药效果的差异,医生可以根据患者基因检测结果来调整靶向药物治疗。这两个例子说的都是个性化医疗和对症下药,其实它们也属于精准医疗的范畴。因此,从大概念上看,精准医疗并不是一个新生事物,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理解成个性化医疗和对症下药的“升级版”。

  记者:一提到精准医疗,很多人会将它与基因测序划等号,您如何看这个现象?

  丛玉隆:精准医疗是一个很大的概念范畴。不能一说到精准医疗,就只认基因测序。基因测序技术有先进性,但它不是精准医疗的全部内容。目前,很多基因测序是在一些高档体检中心开展的,就其费用来说,在我国人群中大范围推广是不现实的,其在短期内应该不会成为公立医院临床检验科的常规检测项目。客观地讲,目前真正可被用于精准医疗的、有确切效果的检测技术还不够多。未来随着检测技术的成熟和新靶点的不断发现,才能确定到底通过检测哪些靶点能达到精准医疗的目的。对于一些疾病,即使已经研制出新的检测技术和试剂盒,也还是需要进行大量严谨的方法学研究、临床价值探讨、卫生经济学评估、循证医学证据积累等工作,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产品安全、有效,才能逐步向临床推广。

  记者:当前发展精准医疗需要什么检测技术?

  丛玉隆:应该明确的是,发展精准医疗的目的是让广大患者受益,为国家、患者及其家庭减轻相关医疗经济负担,因此,当前精准医疗亟须的是适宜装备技术。什么才是适宜技术呢?比如,有些癌症有明确的检测靶点,在药物治疗之前进行相关靶点的实验室检查,以确定药物治疗能否产生临床意义,提示患者是否确实需要使用昂贵的癌症治疗药物,这样可以帮助患者摆脱不该承受的负担和痛苦。尽管有些检测的花费可能并不便宜,但也是值得推广的适宜技术。不仅仅是肿瘤,实际上,其他很多疾病的治疗都面临如何通过适宜装备技术来减轻医疗负担的问题。又如,现在实施心脏介入治疗和冠脉搭桥手术的患者很多,这些患者需要长期服用氯吡格雷进行抗栓。这种药物的代谢过程是先经肠道P-糖蛋白等转运体转运吸收,再由肝脏CYP450酶代谢转化为活性代谢物,其会选择性、不可逆地与血小板表面受体P2Y12结合,从而抑制血小板糖蛋白(GP)11b/Ⅲa活化和血小板聚集;同时,该药物还能降低血小板选择蛋白(CD62)的表达,抑制动、静脉内血栓形成。但是,我们发现,仍有不少按时、按量服药的患者出现了血管再狭窄。为什么药效会不明显?我们对此开展了氯吡格雷、阿司匹林受体基因多态性的检测技术研究,并已经获得一定进展,这项工作的目的就是给临床实现精准治疗提供依据、减轻相关医疗费用支出。

(责任编辑:)

分享至

×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

网民评论

{nickName} {addTime}
replyContent_{id}
{content}
adminreplyContent_{i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