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老龄社会 应给外周动脉硬化疾病更多关注

  • 作者:张海澄
  • 来源:
  • 2016-09-07 15:07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来临,外周动脉疾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在60岁以上的人群中,外周动脉疾病的发病率已经高达10%,尤其值得重视的是,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发病率在65岁以上人群中竟然高达20%,糖尿病史达5年以上的患者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周围血管病变。而与心脑血管硬化的危害广为人知相比,患者和医生对于外周动脉硬化疾病的认识还远远不足,知晓率和检出率相对来说还非常低。外周动脉硬化性疾病多具有病情复杂、隐匿性强的特点,需要医生和患者双方共同加强对疾病的了解与认识,及早就诊、及早诊断、及早治疗,以免贻误最佳治疗时机。

  比如在临床上,间歇性跛行常被误诊为腰椎间盘突出并进行相应治疗,肠系膜动脉栓塞被误诊为肠梗阻、急性胰腺炎等一般急腹症,部分长期顽固高血压患者未被注意到肾动脉狭窄……这些将直接导致失去治疗最佳时机,甚至完全丧失治疗机会。

   外周动脉硬化主要危害

  外周动脉硬化主要指颈动脉、四肢和内脏动脉的粥样硬化,是系统性动脉粥样硬化的一种表现。该病虽然表现在四肢,但同样危害心脑,患者因此导致心梗和脑卒中的风险分别是正常人的4倍和3倍,有75%的外周动脉硬化患者死于心血管事件。该疾病在我国35岁以上的人群中,发病率为3%~6%;城市60岁以上人群中,发病率为15%;高血压、糖尿病等高危人群的发病率为25%。

  动脉粥样硬化的危害主要决定于血管病变及受累器官的缺血程度,对于早期的动脉硬化病患者,大多数患者几乎没有任何临床症状,都处在隐匿状态下潜伏发展。对于中期的动脉硬化病患者,大多数患者或多或少有四肢凉麻、四肢酸软、跛行等临床症状,不同的患者会有不同的症状。下肢动脉狭窄可导致间歇性跛行,颈动脉狭窄可导致头晕、短暂性脑缺血等。

  动脉粥样硬化如果斑块不稳定(超声检查多提示为软斑或混合斑),一旦破裂,就会迅即引发一系列凝血反应,在破损部位形成血栓,造成血管下游的血流完全中断,引起下游供血区的梗死。另外,长期慢性动脉硬化的进展,也会引起外周动脉硬化性闭塞疾病。

  锁骨下动脉闭塞可表现为患肢脉弱或无脉、凉麻不适等,但大部分患者无自觉症状,查体时才发现;病情加重导致供应头部血流的椎动脉血流逆转供应上肢动脉,产生头部缺血症状,即“锁骨下动脉窃血综合征”,表现为同侧枕部胀痛,视物模糊,记忆力减退,甚至一过性黑朦等。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早期多数患者无症状,部分患者感觉下肢凉、麻,腿部肌肉偶有痉挛,易被误诊为缺钙;中期最常见、最典型的症状是间歇性跛行,小腿后侧(腓肠肌)、大腿、臀部、背部和足等疼痛,随缺血加重,患者行走的距离逐渐缩短;中晚期肢体严重缺血,不运动也出现疼痛(静息痛),夜间尤剧,肢体低垂或轻微活动后减轻;晚期出现肢端溃疡、坏疽,如合并感染、坏死,多导致截肢,甚至危及生命。

  颈动脉粥样硬化闭塞性疾病根据动脉硬化狭窄是否导致脑缺血性神经症状,分为有症状性和无症状性狭窄:前者可表现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可逆性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缺血性卒中;后者可无任何神经系统症状与体征,易被忽略。重度狭窄或有斑块溃疡形成的病变被公认为高危病变,若不及时治疗,常会导致脑梗死等严重疾病。

  腹主动脉瘤患者多数缺乏明确症状,常为B超或CT检查偶然发现。症状可表现为:腹部膨胀性搏动性包块;腹部或腰背部疼痛,提示出现破裂、感染或瘤内夹层的可能;胃肠道压迫症状;瘤腔内血栓或斑块脱落引起下肢动脉栓塞;剧烈腹痛和严重低血压常提示动脉瘤破裂,须急救。

  彩色多普勒超声、CTA和MRA等有助于早期诊断。

   主要治疗措施

  非手术治疗  对单纯轻度外周动脉狭窄患者,若无不适,且无积极处理意愿,可予控制动脉硬化的药物治疗,定期复查。治疗措施主要在于调脂、降压、控制血糖,同时予抗血小板、抗凝药物等。嘱患者步行锻炼和足部护理,以改善血液高凝状态,促进侧支循环形成。此外,肢体保暖、严禁加温(热敷、理疗等)也是易被患者和非专科医生忽视的基本原则。

  手术及血管腔内治疗  如出现锁骨下动脉窃血综合征、间歇性跛行进行性加重影响工作和生活、或下肢缺血明显出现严重静息痛,可行球囊扩张及支架置入术,或手术治疗(如人工血管旁路移植术)。并发急性动脉栓塞或血栓形成时,肢体严重缺血进展迅速,若不及时治疗将危及肢体生存甚至生命。如果并发动脉栓塞后6~8小时内,肌肉组织尚未坏死,栓子未与血管内膜粘连,是手术取栓及进一步治疗的最佳时机。待肢体已发生溃疡或坏疽时则须施行坏死组织切除或截肢术。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S)是治疗严重颈动脉狭窄性病变的直接有效方法,治疗指征:狭窄≥70%,伴6个月内1次或多次TIA发作,或伴1次或多次非致残性卒中。

  外周动脉硬化疾病以年老者居多,且病程较长,医患双方对这一潜在健康威胁都没有足够重视。其实,该病通过触诊、测定踝臂血压指数、彩超检查等方法就可以便捷、准确地诊断;通过戒烟、运动、饮食控制等生活方式改善,早期控制血压、血脂、血糖等,能够取得很好的预防效果。呼吁应进一步加强外周动脉硬化疾病的认识、规范诊治,积极向公众开展健康教育,推动外周动脉硬化的一级预防。

  (作者为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

(责任编辑:)

分享至

×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

    相关阅读
网民评论

{nickName} {addTime}
replyContent_{id}
{content}
adminreplyContent_{i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