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最终治疗目标:功能康复

  • 作者:朱国旺
  • 来源:
  • 2016-09-09 09:31

  9月10日是世界预防自杀日。据世界卫生组织发表的数据显示,自杀是15~29岁年龄组人群的第二大死亡原因,全球每年逾80万人因自杀死亡。严重的抑郁症是引起自杀的重要原因。虽然对抑郁症已有行之有效的治疗办法,但很多患者并没有接受有效治疗,导致他们的病情没有得到控制。在日前由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主办的“健康中国与职业人群心理健康促进——第九次全国心理卫生学术大会暨职业人群心理健康媒体研讨会”上,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副院长、抑郁症治疗中心主任王刚教授在会上作了题为“关注职业人群——重构抑郁症治疗目标”的演讲。王刚教授表示,认知功能受损是抑郁症造成经济负担的主要原因,认知功能得不到恢复,将严重影响职业人群的工作和生活,也给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因此应该把包括认知功能在内的功能康复作为抑郁症的最终治疗目标。

   抑郁症人群苦恼多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数据统计,目前全球有3.5亿名抑郁症患者。在中国,以抑郁症为主的情感障碍患者人数已将近9000万,而且还在持续增长。预计到2030年,抑郁症将成为全球最严重的健康问题之一;到2020年其疾病负担将仅次于冠心病,位居全球疾病总负担第二位。

  很多人认为由抑郁症导致的经济损失都是看病、求医问药带来的,其实并非如此。王刚说,抑郁症患者求医问药造成的直接医疗花费是整体经济损失的16%,更多的是因为工作量减少、工作丧失所导致的经济方面的损失。王刚介绍,抑郁症损害职业功能有几个很简单的指标,如缺勤,休病假或者因为各种理由上不了班。统计表明,没有抑郁症的人群,缺勤时间非常少,每周大概是0.4个小时,而患有抑郁症之后增加到1.2个小时,增加了2倍。还有无效工作时间,因为疾病的影响会造成工作效率很差。无效工作时间一般人群是每周1.1个小时,而抑郁症患者达到7.2个小时,这意味着在每周5天的工作日中,大约有1天的时间是什么都没有干,工作效率是非常低的。

  一项2002年在我国5个城市采样的调查显示:抑郁症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是80亿元左右;间接经济损失非常高,达400多亿元。王刚教授强调:“抑郁症患者中,很多轻中度的患者或者经过急性期治疗的患者往往都处在无法工作的状态,这一部分导致的间接经济损失是非常大的。”

  发表在《柳叶刀》上的一项研究表明,抑郁症的主要疾病负担呈现的年龄段是20岁之后,60岁之前。王刚说,20~60岁正是创造力、工作能力最强,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最高的一个年龄段,精神疾病更多地累积在这样一个年龄段,会给社会、个人、家庭带来巨大的损失和负担。

  认知功能受损导致工作效率低下

  在抑郁症患者中,认知功能受损是常见的并发症状,而且在整个病程中都长期存在。尤其对于职业人群来说,认知功能受损已经成为职业人群抑郁症的主要特征。2014年发布的“中国首次工作场所中的抑郁症”数据调查报告就已经指出:工作场所中的抑郁症是造成工作效率低下的第一诱因。在抑郁症获得诊断之前,患者的认知能力就可能受到损害,无法正常完成工作和社会功能,即使进行抗抑郁治疗之后,认知功能的恢复也需要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

  王刚教授谈到:“虽然目前国内缺乏抑郁症认知功能损害的相关数据,但是临床发现,处于抑郁发作期的患者存在执行功能、记忆力以及注意力方面的功能损害。急性期发作的患者,94%都伴有认知的缺陷。这种损害在抑郁缓解期患者中仍然存在,并且有随着发作次数增多而加重的趋势。认知症状相比于总体抑郁症状对职场表现的影响更大”。

   功能康复应作为最终治疗目标

  2011年,一项荟萃分析研究显示,随着抑郁症状的减少或消失,患者的功能也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是,两者的改善比例和幅度并不一致。仅仅只有不到1/4的抑郁症患者达到症状和功能的双重改善。王刚表示,这也提示我们,除了关注临床症状的改善,还应进一步重视患者的功能康复,从这一点看,临床上还有大量未被满足的医疗需求。

  所谓功能,即患者从事工作、学习、社会交往、生活等各项活动的能力,而生活质量则包括患者的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等,涉及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王刚教授谈到:“症状完全消除不意味着抑郁症就好了。我们精神科医生衡量一个疾病好不好,要看症状消失加功能康复。精神科医生所谈的功能不是简简单单的生理功能,而是包括职业功能、社会功能、一般功能等在内。治疗后,患者工作、生活、学习、人际关系是不是都回到了正常的状态。有效缓解加上功能康复才叫痊愈。”

  “症状消失加功能康复是我们判断患者是不是痊愈的标准,如果症状消失了,可患者出不了门,整天在家待着,这不是治疗的成功。所以抑郁症治疗追求的不仅仅是症状的完全消失,这只是急性期治疗的标准而不是最终标准,最终标准一定是症状消失加功能康复。”王刚说。

  与医生不同,患者更能了解自己的内心感受。王刚认为抑郁症患者是能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的,他们自己更清楚是高兴还是不高兴。而医生更多地观察到的是患者的表情,而表情和内心体验有时候是有偏差的,所以对于抑郁症和焦虑症患者,医生一定要尊重和相信患者的内心体验。

  王刚教授表示,回归工作岗位是患者康复后面临的主要挑战,当治愈的病人回到原来的工作环境,只有减少抑郁情绪的来源,才能避免抑郁症的复发,这不仅需要医护人员的治疗,还需要家属、雇主和社会组成的“治疗联盟”,给予患者更多的理解和关爱。

  坚持三个阶段的规范治疗

  很多人对抑郁症的治疗最为关注的问题是它需要治疗多长时间?王刚说,一般来说,抑郁症的治疗分三个阶段:急性期、巩固期和维持期。急性期治疗时间一般需要6~12周,巩固期4~9个月,维持期没有任何的标准,各国的研究也没有证据,全是靠医生和专家的意见、临床的判断。比如患者过去两年发作了两三次,维持治疗的时间一般就会长一些;如果10年或者20年才发作1次,治疗的过程可以相对缩短。可是非常遗憾的是,大多数患者在治疗中途都停药了,据了解,抑郁症治疗1个月中断治疗率高达20%~30%,导致患者病情没完没了的复发。

  针对抑郁症容易复发的现象,目前国际上提出的抑郁症治疗方案强调足量、足疗程治疗的理念。在我国,2015年第二版《中国抑郁障碍防治指南》也特别强调,需要对抑郁症早期治疗、足量治疗和全程治疗。因为一旦没有按照疗程治疗患者很容易出现复发,每一次复发使患者更容易陷入病程慢性化,带来更多的功能受损。

  抑郁症是可以治疗的,但并不意味着容易治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王刚表示特别反对把抑郁症说成是“心灵感冒”,他认为,这种比喻特别有迷惑性,使患者认为既然是“感冒”,那就意味着不经治疗就可以自行缓解。这会导致抑郁症发作频率越来越高,持续的时间越来越长,而如果及早发现和治疗,情况就会不一样。研究已经证明,抑郁症患者存在着大脑结构性改变,发病时间越长、发作次数越多,对大脑的损害越明显,而大脑器质性的损害毫无疑问会带来认知方面的损害。(文/本报记者 朱国旺)

   相关阅读

   有关抑郁症的知识

  类型和症状

  根据症状的数量和严重程度,可将抑郁发作分为轻度、中度或重度。轻度抑郁发作者继续从事日常工作和社会活动有一定难度,但也许不会完全丧失活动能力。而重度抑郁发作时,患者就不太可能继续从事社会活动、工作和家务,即使从事这类活动,程度也极为有限。

  另一个关键区别是看抑郁症患者是否有躁狂发作史。

  复发性抑郁症:该病症涉及反复性抑郁发作。在发作期,患者心情郁闷,丧失兴趣或享受感,且精力不足,连续两周以上乏力少动。许多患者出现焦虑症状,睡眠和食欲紊乱,并可能丧失自尊心或产生负罪感,注意力不易集中,甚至出现医学上无法解释的症状。

  双相情感障碍:这类抑郁症通常有躁狂期和抑郁期,在两者之间有情绪正常期。躁狂发作时,情绪亢奋或烦躁,过度活跃,急于表达,自尊心膨胀,睡眠需求减少。

   成因

  抑郁症是社会、心理和生理因素相互作用产生的结果。在生活中遇有不利事件(失业、丧亲之痛、心理创伤)的人更易罹患抑郁症。抑郁症可导致更大的压力和功能障碍,影响患者的生活并加剧抑郁症状。

  抑郁症与身体健康状况相互关联。例如,心血管疾病可导致抑郁症,反之亦然。

   治疗

  对于中度和重度抑郁症已有有效治疗方法。卫生保健提供者可以提供心理治疗(如行为激活、认知行为疗法和人际心理疗法)或抗抑郁药。心理社会治疗对轻度抑郁症也很有效。抗抑郁药可以有效治疗中度和重度抑郁症,但并非轻度抑郁症的一线治疗手段。它们不应被用于治疗儿童抑郁症,也不应是青少年的一线治疗手段。对青少年,应慎用抗抑郁药。(据世界卫生组织网站)

(责任编辑:)

分享至

×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

网民评论

{nickName} {addTime}
replyContent_{id}
{content}
adminreplyContent_{i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