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学啦!听专家谈儿童心理调整

  • 2020-06-01 11:14
  • 作者:刘思慧
  • 来源:

   讯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很多孩子都被迫停学在家。长期居家限制外出,对儿童心理会有哪些影响?六月一日部分学生已经复学,家长们该如何帮助孩子调整并恢复心理健康?近日,著名心理学家、清华大学心理学系副主任李虹教授做客食事药闻APP“健康夜话”栏目,跟家长们聊聊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


  主持人:长期居家限制外出,对儿童心理有哪些影响?


  李虹:疫情导致的长期居家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影响不太一样。心理学一般会按照不同的年龄阶段把儿童分为:学龄前儿童和学龄儿童。学龄前儿童一般指6岁前这个阶段。更具体地说,一岁以内叫乳儿期,1到3岁叫婴儿期,3到6、7岁叫幼儿期;6、7岁到11、12岁叫小学期。我们今天重点谈谈6、7岁到11、12岁这个阶段,也就是小学期的儿童。因为相对而言,疫情对小学阶段的儿童影响会更大些。


  疫情对小学阶段儿童的影响可以粗分为两大类型,第一大类型是疫情作为应激源所产生的原发性影响;第二大类型是疫情引发的其他问题作为应激源所产生的次生性影响。


  主持人:什么是应激源?


  李虹:所谓应激源就是指是什么刺激让我们产生了应激反应。比如:心慌,紧张,压力,恐慌等等。如果是疫情本身引起了我们的心慌、紧张、压力和恐慌等等,那么,应激源就是疫情;如果是其他,那应激源就是其他。


  主持人:疫情作为应激源会对儿童带来哪些原发性影响?


  李虹:总体而言,疫情本身作为应激源带给儿童的应激反应没有成人那么大。因为小孩子充满好奇心和探索欲,所谓“初生牛犊不怕虎”,更何况,他们会觉得天塌下来有大人顶着呢。


  主持人:疫情会对成人,在这里主要指孩子家长带来哪些应激反应呢?


  李虹:我们需要简单说明一下,因为家长的应激反应会直接变成新的应激源对儿童产生次生性影响。整个疫情中,人们最主要的反应是:不确定感。长期的不确定感会使人们的负面情绪,诸如焦虑、恐慌、抑郁等大大增加。


  主持人:疫情会给儿童带来不确定感吗?


  李虹:也会。但是总体而言,儿童的不确定感在很大程度上与家长的不确定感的程度有很大关系。如果家长产生了不确定感,甚至是很强烈的不确定感,但是他们努力不把这种感觉传递给孩子,孩子的不确定感就会小得多。


  主持人:疫情会给儿童带来哪些次生性影响?


  李虹:疫情引发的其他问题带给儿童的次生性影响主要来自两方面:(1)家长的不确定感带来的自身的各种情绪困扰作为应激源对儿童产生了一系列次生性影响;(2)疫情导致的居家学习带给儿童的一系列次生性影响。


  首先来看家长作为一个应激源,带给儿童的次生性影响:我们先前的一个试验研究发现,当人们处在焦虑状态时会更关注事物的负面,而关注负面又会反过来进一步强化人们的焦虑情绪;同时,焦虑还会使人们更容易记住负面信息,也更容易提取负面信息。于是,处在焦虑中的家长,所见、所思、所想可能都是孩子的缺点和问题。就好比手持一个放大镜,孩子平时的一些小缺点和小毛病都会被放大,甚至被放大很多倍,当用放大镜观看孩子的缺点和毛病时家长会更加焦虑不安;更有甚者,居家工作学习使得家长会长时间用放大镜观看孩子,其焦虑不安可想而知。


  简单来讲,大体有如下几种影响:(1)有些比较敏感的小孩子心里会感到不解和困惑,由此导致他们无所适从;(2)有些比较敏感的大孩子心里可能会感到压抑和受伤,由此可能引起他们的不满和反抗;(3)可能会导致孩子逃避和说谎。当然,也有的孩子不会有太强烈的反应,这和孩子自身的人格特点有关。


  上述三点,从眼前看,都可能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造成直接影响。在不断地被要求、被纠错和被指责中,孩子可能变得更加不自信、不主动、不自立。没有人能在被不断要求、纠错和指责中把事情做好,从长远看,有可能影响孩子的自信心和人际关系。


  其次来看长期居家本身作为一个应激源,带给儿童的次生性影响:大量心理学研究认为,儿童的健康成长有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就是同伴关系。可以说同伴关系是儿童成长中必不可少的,而隔离使得儿童在很长时间没有同伴一起玩耍,这会增加他们的孤独感,同时减少他们的快乐感,这些是家长所无法给予他们的;另外,居家还有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活动空间变小,而活动空间变小会带来一系列心理问题。有动物实验发现,在狭小空间中动物会发生更多的打架斗殴、互相撕咬等行为;最近也看到不少有关离婚率上升的报道,以及各种青少年问题行为甚至极端行为的发生,这些可能和长期居家有很大关系。


  主持人:复学在即,家长们如何帮助孩子调整并恢复心理健康?


  李虹:首先,家长要调整好自己的心理健康,做一个自尊、自信、积极快乐的家长。所谓身教胜于言传,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最直接的榜样。希望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要能做到;希望孩子是什么样子的,自己首先要是那个样子。


  其次,如果家长已经意识到疫情期间由于自己的不良情绪而放大了孩子的缺点和问题,那么要主动和孩子和解。告诉孩子,爸爸妈妈虽然是大人,但是也有缺点、也有脆弱的时候,发脾气本身就意味着爸爸妈妈有缺点也脆弱。鼓励孩子像好朋友那样指出爸爸妈妈的缺点并帮助爸爸妈妈变得更坚强。


  第三,把担心变成相信。家长会把自己的所有焦虑和期望都转化成对孩子的担心。事实上,所有的担心传递的都是负能量。担心等于不相信。担心孩子学不好就是不相信他们能学好;担心孩子不能自己处理问题,就是不相信他们其实会处理问题;担心孩子出门不会防护,就是不相信他们自己会爱惜自己的生命。总之,有多少担心就有多少不相信。试想,一个处处不被相信的孩子,如何能成长为一个值得信任的孩子呢?那么,请尝试用相信和孩子对话。把原来的担心变成:爸爸妈妈相信你会处理好,相信你能很好地完成任务,相信你会照顾好自己,相信你是一个善良有爱的孩子。


  第四,学会贴“社会标签”。心理学有一个名词叫“社会标签”:你希望孩子做到的,不妨现在给他贴个标签,告诉他他就是那个样子的;过一段时间你会惊喜地发现,他真的变成了你希望的样子。因为人都有追求优越的本能,积极的社会标签相当于为孩子启动了一个积极的目标,他们会被激发并会努力与标签相吻合。相反,追求优越不成,就会变得自卑。过多的要求、纠错和指责,就是在告诉孩子你不行,当这种“我不行”逐渐地潜移默化为孩子自己内心的一种认同,他们就会真的不行。


  总之,小学生很快就要全部复学了,经过疫情洗礼的家长和孩子们,当我们再次沐浴在阳光下,行走在校园中,应该会更加懂得珍惜我们的生活、珍惜我们每一天的相处、珍惜我们的蓝天白云、珍惜地球我们唯一的家园。(刘思慧)


(责任编辑:刘思慧)

分享至

×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

网民评论

{nickName} {addTime}
replyContent_{id}
{content}
adminreplyContent_{i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