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煎煮方法小科普
中药的煎煮过程是制作中药汤剂的重要环节,煎煮是一门古老的医学技艺,正确的煎煮方法能让中药材中的有效成分更好地释放出来,使疗效发挥到最大。
中药煎煮方法
中药煎煮是一门讲究技巧和经验的传统工艺,它不仅涉及药材的选择,还关系到煎煮的方式和时间。下面是详细的煎煮步骤和注意事项:
选择适当煎药器具
可选用砂锅、陶瓷、玻璃器皿等,忌用铁、铝等金属器皿。使用含金属成分的器皿可能会与中药成分发生化学反应,降低药效,甚至生成有毒物质。
浸泡
药材不建议清洗,以免损失有效成分,特别是加辅料炮制过的药材,会因清洗损失部分有效成分。将称好的药材直接放入干净的煎药器具中,加入足够的清水直至没过药材2-3厘米。浸泡时间为30分钟左右,具体时间可根据药材种类、季节气温略有调整,如质轻松泡的花、叶类,浸泡时间适当缩短,质重坚实的矿物、甲骨、部分根果类等密度大的药材,浸泡时间长一点;夏季浸泡时间相对短些,冬季浸泡时间较长。这样做的目的是使药材充分吸水软化,组织细胞膨胀,从而更好释放有效成分,提高煎煮效率。同时还可以避免药材蛋白质凝固、淀粉糊化,阻碍有效成分煎出。
煎煮
浸泡完成后,武火(大火)烧开,然后转文火(小火)慢煎20-30分钟。解表、清热药物煎煮时间较短,约为15-20分钟,滋补药则需煎煮40-60分钟。且注意煎煮时药材要始终没在液面之下,这样有效成分才能释放充分。一煎完成后,用细纱布或滤网滤出药汁。
二煎
将滤出药液的药材中再加入适量的清水,没过药面或高过药面1厘米即可,因为药材经一煎后已饱吸水分,水量除略有蒸发外不会减少。二煎时间通常较短,一般为10-15分钟。二煎完成滤出药液,混合入一煎的药液中,备用。如果药材量大,煎出的药液可蒸发浓缩至合适服用量。
特殊煎煮方法
包括先煎、后下、包煎、烊化、另煎等方法。矿类药(如龙骨、牡蛎等)和有毒药(如附子等)需要先煎30-60分钟,含挥发油丰富的药物(如肉桂、砂仁等)一般在取药汁前10分钟放入药锅中一同煎煮。粉末状、含黏液质或树脂类药材宜包煎。阿胶、鹿角胶等胶类中药需烊化或“隔水炖”。贵重药品为了更好煎出有效成分不浪费,单独煎后再与其他药液混合服用,称为另煎。
服用
煎出的药液,在无医嘱特别要求的情况下分早晚两次服用,服用时间一般是早、晚饭后半小时。未及时喝掉的药液一定要放冰箱冷藏储存,取出服用前要加热。
中药煎煮注意事项
在中药煎煮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问题。以下是一些常见问题以及从医学角度避免这些情况的方法:
药材煎煮不彻底
正确浸泡:药材在煎煮前应充分浸泡,通常建议浸泡30-60分钟。
控制火候:煎煮时开锅后,一定为小火慢煎,避免急火煎煮,以免药材表面过早硬化,不易煎出有效成分。
药液浑浊或沉淀
滤网过滤:在煎煮完成后,使用细纱布或滤网对药液进行过滤,去除药渣和沉淀物。
避免过长时间煎煮:过长时间煎煮可能导致药材过度溶解,形成沉淀。应根据药材特性控制煎煮时间。
药液对胃肠道刺激
饭后服用:某些药物在饭后服用可减少对胃肠道的刺激。
中药服药注意事项
遵循医嘱
服用中药时,必须严格按照医师的处方和建议进行。不同的病症和体质需要不同的药方及剂量,而随意增减药量或自行更改药方可能导致疗效不佳或引发副作用。
服用时间
某些中药需要在饭前空腹服用,使药效更好地被吸收,而有些则应在饭后服用以减少对胃的刺激。
药物搭配
在使用中药期间,应特别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某些中药可能与西药或其他中药发生不良反应,影响治疗效果或导致副作用。使用中药前应告知医生正在服用的其他药物,包括处方药、非处方药及保健品,以避免药物间的相互干扰。
药液温度
服用中药汤剂时,药液的温度应保持适中。过热的药液可能刺激消化道,引发不适或灼伤感,而过冷的药液则可能影响药物的吸收和疗效。建议药液在温热状态下服用,以便更好地发挥药效并减少对胃肠道的刺激。
饮食禁忌
在中药治疗期间,某些食物和饮料可能会影响药物的疗效或与药物发生相互作用。例如,一些药物可能与辛辣、油腻或刺激性食物发生反应,导致药效降低或引发不适。
药物存储
中药的储存条件对药效有重要影响。药材应存放在阴凉干燥的地方,避免潮湿和阳光直射,以防药物变质。药液要存放冰箱冷藏,尽量在短时间内服用,长时间存放可能导致药效减退或产生不良变化。
观察反应
服药期间,需密切关注身体的反应。任何不适、过敏反应或副作用,如皮疹、头晕、恶心等,应立即停药并咨询医生。这有助于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按疗程服用
中药治疗通常需要一定的疗程才能见效。尽管症状有所缓解,也应继续按照医师的建议完成整个疗程,以确保病症得到根治。中途停药可能会导致病情反复或未能彻底治愈。(东营市东营区胜利第一医院 李伟伟)
(责任编辑:常靖婕)
分享至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