勃林格殷格翰与清华大学共建研究中心:专注免疫疗法对抗感染性疾病
近日,勃林格殷格翰(BI)与清华大学共同宣布,双方将合作研发针对感染性疾病的免疫疗法。科学家们将在新建的清华大学-勃林格殷格翰感染性疾病免疫治疗联合研究中心携手,利用免疫调节机制来对抗感染性疾病。
“通过联合研究中心,我们的科学家将有机会与清华大学杰出的科学家们携手,探索感染性疾病在免疫领域的新型疗法。这项伙伴关系使我们有望找出应对尚无治疗手段的感染性疾病的全新解决方案。”BI发现研究负责人、高级副总裁Clive R.Wood博士说。
感染性疾病的危与机
2017年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数据显示,2010年~2015年,下呼吸道感染(如细菌性/病毒性肺炎)与结核病位列全球10大死因之列。
在中国,结核病等感染性疾病的形势依然严峻。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十三五”全国结核病防治规划》指出,我国是全球30个结核病高负担国家之一,每年新发结核病患者约90万例,位居全球第3位。
“结核病是包括中国在内的很多发展中国家的挑战,患病后的药物治疗周期较长,有时甚至在一年以上。” 清华大学医学院副院长张敬仁教授说,在结核病等感染性疾病的研究方面,还有很多未知领域和未满足的研究方向。
将免疫调节机制应用于感染性疾病的治疗,可能是一个创新的解决方法。Clive R.Wood博士介绍,与癌症相似,许多感染性疾病的病原体会抑制或调解其宿主的免疫系统,从而逃避免疫防御。近10年间,免疫系统激活疗法已经给癌症治疗带来了重大突破,而目前感染性疾病的免疫治疗与肿瘤免疫治疗10年前的发展程度相当。“我们相信该疗法也会为感染性疾病的治疗提供全新的可能,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Clive R.Wood博士说。
“跨界”发现新治疗模式
免疫感染是BI“跨边界研究”(RBB)部门的一个全新焦点领域。
2015年,BI宣布投入110亿欧元开展以外部合作为主的新研发战略,并在公司的五大核心治疗领域(心血管代谢疾病、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免疫性疾病、肿瘤、呼吸系统疾病)之外,成立了一个新的研发部门——RBB。
RBB致力于在全球创新“热点”地区寻求合作伙伴,为BI的治疗领域以及其他治疗领域中,具有高度未满足医疗需求的适应症扩展创新边界,探索新兴科学,开拓创新治疗模式。“我们把它视为一个‘雷达’,用来寻找下一代的核心新技术和创新,以满足一些未满足的医疗需求。”BI跨边界研究全球负责人Henri Doods博士说。
近年来,中国医药政策密集出台,制药企业迎来了创新的春天。鼓励药品创新的一系列利好政策使中国成为全球药品创新的热点地区。
BI先后与东南大学在听力损伤方面、与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在肺部再生方面开展学术合作。2017年,BI与北京大学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推动早期科学创新,以填补多个治疗领域内未被满足的医疗需求,探索新的治疗方法,以期带来更多具有突破性潜力的新药。
“目前BI和北大有10余个合作项目,5个博士后项目。在一年的合作之后,我们已经发现了一些靶点,目前相关研究已进入到化合物筛选阶段。” Henri Doods博士感叹道:“经过一年的合作就取得了这样的成绩,真是令人欣喜!”
为了更好的健康而协作
与清华大学共同建立联合研究中心开展免疫感染研究,是BI的又一创新探索。
“与之前合作模式不同的是,这次合作项目针对的是一些具体的领域,并且有很具体的目标——通过免疫调节来改善传染病治疗的情况。”Clive R.Wood博士说。
这项合作致力于满足患者在感染性疾病领域未被满足的医疗需求。据悉,该项目将结合清华大学在感染与免疫研究领域的专业领先性,与BI在肿瘤免疫和免疫调节领域的综合研发经验,并借鉴后者在创新疗法开发上的丰富经验。
清华大学副校长尤政教授表示:“BI一直遵循‘创新展现价值’的企业精神,这体现了企业为社会造福,满足患者医疗需求的原动力。创新力一直是清华大学所追求的最重要的方面,也是双方合作的重要基础。”
清华大学医学院院长、免疫研究所主任董晨教授对于此次合作也表达了自己的期望:“BI在免疫肿瘤学与创新药物发现及临床开发领域拥有领先实力,而我们在感染性疾病尤其是免疫调节方面拥有领先的专业知识和研究实力。我们非常期待将两者结合在一起,满足患者大量的未被满足的医疗需求。”
Clive R.Wood博士呼吁:“让我们一起努力!” (记者 申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