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食药网首页 > 药品> 中药>

中药远志有好名

作者: 丁兆平    来源: 中国健康传媒集团- 2019-01-24

  中药有远志。

  

  这远志的名字是极好的,因此在历史上还产生了著名的典故。

  

  两晋南朝,士族名流爱好养生,对医药多有研究。如皇甫谧、葛洪、陶弘景等人,甚至连戎马将军也多有精于岐黄者。东晋时殷浩(字渊源)曾隐居东阳十年不出仕,当时人说:“殷浩不出,奈苍生何?”后来殷浩受司马昱征召入朝任建武将军、扬州刺史。曾主持北伐的他却是一位能够“妙解经脉”的高手,有次居然只用一剂药便治愈了一位百岁老人的痼疾。

  

  桓温(字元子)和殷浩是东晋朝廷内的两股势力。东晋是一个特别讲求个性的时代,年轻时殷浩就和恒温齐名,二人互不服气。桓温当面问殷浩:你和我相比,谁更出色?殷浩回答:我宁愿做我自己。

  

  也许只是一次用药,却偏偏显得很“在行”,这对殷浩来说是很幸运的;很不幸的是殷浩北伐两次都遭遇惨败。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如此糟糕的表现,使他被废为庶人,从此大权尽入桓温之手。不知是否因为殷浩的缘故,后来,桓温借远志、小草之名,对“隐居者”有过一次令后人无法忘记的追问:远志、小草,何以一物而两名?

  

  谢安(字安石)曾隐居东山不出,后来才下山做了桓温的司马官。有一天,别人给桓温送来了一些草药。桓温在药篓中挑来拣去,举起一株,在座的人都认识,那是远志,又名小草。这时,桓温偏向在座的谢安发问道:“此药又名小草,为何一物而有两名乎?”

  

  其实严格说来,远志与小草并非一物,而是一种植物的不同部分:苗,即地上的茎叶称小草;根才叫远志。古人用药时可以把根和苗混在一起,但叫起来名称仍然是不同的。如西晋张华《博物志》卷七有“远志苗曰小草,根曰远志”。只是后来药用逐渐偏向于只使用其根,而少用其苗了。这在北宋的《本草图经》中有明确的解说:“古本通用远志、小草;今医但用远志,稀用小草。”

  

  桓温所问的远志、小草一物两名,自是故意有所指。且不论谢安是否知道,还没等他应答,旁边在桓温手下作南蛮府参军的郝隆(字佐治)就高声答道:“处则为远志,出则为小草矣!”

  

  郝隆是位聪明人且生性诙谐,郝隆晒书的故事谁人不知?聪明的郝隆原来也颇懂得中药材,话语中的。“处”,指藏在地下便是远志;“出”,发出苗来便成了小草。既巧妙地回答了桓公,又不无幽默地讽刺了谢安。意思是你这株积年的“远志”,终于也出来了,莫不是要做棵小草?当此之时,桓公目视着谢安说,郝参军虽然有些失言,但用意并不坏啊。

  

  谢安在小时候就极其有名,但四十岁以前一直隐居在会稽郡上虞东山。当时的人皆视谢安为有大志之人,有句话在朝野间流传了多年:“安石(谢安)不肯出,将如苍生何?”谢安在隐居之后的出仕,震动了整个东晋,桓温正是欲借此鼓励谢安也未可知,但跳出来的郝隆实出于讽刺倒是确凿。谢安该如何证明自己?等到淝水之战,谢安成功策划,以少胜多,功成名就,从此圆满地实现了自己“东山远志”的夙愿,因此而有“东山再起”之词。谢氏家族遂兴旺发达,成为江左南朝的第一家族。

  

  这小草远志的故事被刘义庆记录在笔记《世说新语》中而流传后世。

  

  谢公始有东山之志,后严命屡臻,势不获已,始就桓公司马。于时人有饷桓公药草,中有远志。公取以问谢:“此药又名小草,何一物而有二称?”谢未即答。时郝隆在坐,应声答曰:“此甚易解,处则为远志,出则为小草。”谢甚有愧色。桓公目谢而笑曰:“郝参军此通乃不恶,亦极有会。”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

  

  远志还是小草?到底该不该出山?对此,陈长明将这一诙谐的故事化为了一首《清江引》词:

  

  谢公出山为小草,远志偏羞道。自教人不易忘,竟惹彼无端笑。知出山在山功大小。

  

  学习中药,遇到远志时,当真怀远志,志存高远。中药中蕴含着人生的哲理,是故能够上医医国。熟悉药性,能够医人医病,也是可求的。退最次,但识得小草之为何物,又有何不可呢?是故圣人有言——“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丁兆平

(责任编辑:郭厚杰)

联系我们 更多

  • 健康中国头条微信
  • 微信

电话:010-83025740
010-83025786

邮箱:wzh@health-china.com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