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相互作用引起的不良反应

作者:     来源: 中国健康传媒集团- 2019-03-01

  随着新药的不断问世,药物品种的日益增多,联合用药现象越来越普遍,药物相互作用频发。

  

  药物相互作用常常引发药品不良反应,包括疗效降低或副作用增多、增强,偶尔还会出现一种药物使另一种药物的作用发生反转的情况。联合用药越多,出现药品不良反应的几率越高,情况越复杂。

  

  什么是药物相互作用

  

  药物相互作用(Drug Interactions)是指联合用药时,一种药物的作用受其他药物的影响而发生改变,导致药物作用增强、减弱或出现新的作用。

  

  广义的药物相互作用,不仅包括药物和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还包括药物和食物及饮料之间的相互作用,甚至还包括药物和香烟以及毒品之间的相互作用等。

  

  药物相互作用的方式

  

  药物相互作用主要发生在机体内,少数情况下,也可发生在机体外,从而影响药物进入体内。药物相互作用主要有三种作用方式:体外药物相互作用,药动学方面药物相互作用,药效学方面药物相互作用。

  

  体外药物相互作用是指在患者用药之前(即药物尚未进入机体以前),药物相互间发生化学或物理性相互作用,使药效发生变化,也称作化学配伍禁忌性或物理配伍禁忌性药物相互作用。如酸性药物盐酸氯丙嗪注射液同碱性药物异戊巴比妥钠注射液混合使用后,会发生两药或两药之一的沉淀,若注射入人体,则会发生严重药品不良反应。

  

  药动学方面药物相互作用是指联合用药后,一种药物使另一种药物发生药动学的改变,从而使后一种药物的血浆浓度发生改变,导致药效增强或减弱。

  

  药动学的过程包括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4个环节,4个环节均有可能发生药物相互作用,进而影响药物在其作用靶位的浓度,使药物的作用强度发生改变。

  

  药物吸收中的相互作用 一种药物改变另一种药物吸收速率和程度的机制因药而异,不仅与药物自身的吸收形式、吸收速率、结构、脂溶性等有关,而且还与给药部位的血流量、胃肠道的pH值和功能、菌群及食物等有关。药动学研究显示,抗酸剂能明显降低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胃肠吸收;含镁、铝的抗酸剂(如硫糖铝) 可使血清中环丙沙星的药物活性几乎完全消失;碳酸钙可不同程度地降低环丙沙星的吸收,因为钙离子与环丙沙星可形成难以吸收的螯合物,氧氟沙星、氟罗沙星也会受此影响。

  

  药物分布中的相互作用 一种药物可以改变另一种药物的分布,主要是相互竞争血浆蛋白结合部位,从而改变游离型药物的比例,或改变药物在某些组织的分布量,并影响药物的消除。如磺酰脲类降糖药(甲苯磺丁脲、格列苯脲、格列吡嗪等)有较高的血浆蛋白结合率,而阿司匹林、保泰松、对乙酰氨基酚、吲哚美辛、双香豆素、青霉素等与蛋白结合亲和力高,合用时可将磺酰脲类从蛋白结合部位置换出来,使游离药物浓度上升而引起低血糖甚至昏迷。再如,非甾体类抗炎药(阿司匹林、布洛芬等) 是一类具有解热、镇痛及抗炎抗风湿作用的药物。高剂量的阿司匹林会增强抗凝药华法林的作用而引起低凝血酶血症和出血,就是由于这些药都与血浆蛋白结合率高所致。

  

  药物代谢中的相互作用 大部分药物主要是在肝脏被肝微粒体酶(又称药酶)催化而代谢。因此,药酶的活性高低直接影响到许多药物的代谢。在联合用药时,某种药物能抑制或促进药酶的活性而使另一种药物的代谢发生改变,使该药的药效增强或减弱。如环丙沙星与茶碱联用,可抑制茶碱的CYP 1A2代谢,使其血药浓度明显增高20%~30%,容易导致严重的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及心律失常、昏厥等中枢神经毒性症状。再如,西咪替丁、雷尼替丁皆可使茶碱的代谢受到抑制,清除减少,半衰期增长,出现毒性反应,如心悸、全身痉挛甚至死亡。

  

  药物排泄中的相互作用 除吸入麻醉剂以外,大多数药物都是由肾脏排出体外。肾脏排泄过程中的药物相互作用对于那些在体内代谢很少、以原形排出的药物影响较大。例如,磺胺类药物经肾脏排泄, 在酸性尿中易析出结晶, 形成尿结石,不易排出而损害肾脏,应禁止与酸性药物如维生素C 等联用。

  

  药效学方面药物相互作用是指联合用药后,一种药物使另一种药物的体内药量和血药浓度无明显变化,而通过影响与受体或递质的作用导致药效增强或减弱。药效学方面药物相互作用按药理效应的变化分为相加作用、协同作用和拮抗作用。其中,拮抗作用常引发药品不良反应,如大环内酯类药红霉素与解热镇痛药阿司匹林,两者均有一定耳毒性,联合应用毒性增强,易致耳鸣、听觉减弱等。三环类抗抑郁药(阿米替林、丙咪嗪和氯丙咪嗪等)、利血平等与单胺氧化酶抑制药(苯乙腈、吗氯贝胺等)合用,可使抑郁患者转入躁狂状态,或出现意识丧失、惊厥、体温升高、心率加快和紫绀。氨基糖苷类和多粘菌素等对神经肌肉传递有弱抑制作用的药物,如与肌松剂合用,可引起肌肉麻痹和呼吸暂停。(摘自《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与监管》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


(责任编辑:郭厚杰)

联系我们 更多

  • 健康中国头条微信
  • 微信

电话:010-83025740
010-83025786

邮箱:wzh@health-china.com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