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食药网首页 > 时事要闻>

感知行业脉搏,研判产业风向——2017年度“百强榜”回顾

作者: 落楠    来源: 中国健康传媒集团- 2019-08-19

   讯(记者落楠) 作为中国医药行业的年度盛会,2019年(第36届)全国医药工业信息年会将于8月24~27日在江苏连云港举行,会上将揭晓备受关注的“2018年度中国医药工业百强榜”。

  

  汇集多方数据,多角度、多层次、多专家团队评选,中国医药工业百强榜已然是国内最权威的行业榜单之一。榜单客观地反映着中国医药工业经济运行情况,上榜企业作为医药行业的领军力量,发挥龙头作用,带动我国医药产业规模化发展。

  

  中国医药产业正向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迈进,百强企业无疑是行业前进的开拓者。在新一届百强榜单发布之际,回顾上年度榜单,深度解读行业数据,更易感知行业发展脉搏,把握产业风向。

  

  持续发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见效

  

  中国医药工业信息中心统计显示,2017年度百强榜上榜企业延续了一贯的强劲增长势头,其主营业务收入以10.2%的增速突破7500亿元大关。百强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521.4亿元,同比增长15%,增速与上年持平,利润增速显著高于当年主营业务收入增速,百强企业整体盈利水平提升。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发力,龙头企业带动行业迈向规模经济。2017年百强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占行业规模以上医药企业的比例达到25.2%,较上年同期提升了2.2个百分点。百强榜门槛由上年的24.4亿元提升至25.6亿元,小幅提升5%,榜单中21家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突破百亿规模,企业数量较上年增加两家。

  

  行业集中度提升的同时,医药产业子行业结构稳中有调。百强企业在医药产业子行业的分布相对稳定,主营业务收入占比仍以化学药品制剂制造业和中成药制造业为主,分别达66.1%和22.7%,与上年基本持平。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最高的子行业是中药饮片加工业和生物、生化制品制造业,均实现了1倍以上的高速增长。特别是中药饮片加工业,受中医药利好政策的推动作用影响,其主营业务收入占比和上榜企业数均呈明显上升趋势,提升潜力正逐渐转化为巨大动力。

  

  医药产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研发投入较高或出口交货值较高的企业实现了高速发展。综合分析榜单内2017年主营业务收入增速前八位的企业,其营收较上年同期增长了35.5%,远高于百强企业平均水平;研发投入占比为5.6%,而百强企业总体水平为4.2%;出口交货值占比高达18.6%,百强企业总体水平则为2.5%。走国际化路线的优质原料药、仿制药企业,以及扩大投入、专注研发的新药企业正在快速成长,有望成为引领市场的新生代领军企业。

  

  强者恒强,产业集聚效应愈加显著

  

  产业集聚正对我国医药行业发展发挥着积极作用。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集聚作用的持续发挥,为百强企业的发展带来更多机会。

  

  作为我国最主要的制药产业集聚地,华东地区集中了大批优秀企业,2017年百强企业中有43家来自华东地区,其中有3家企业荣登十强宝座。上榜企业主营业务收入总计高达3206亿元,占全部上榜企业主营业务总收入的43%。

  

  山东、北京等地的产业集聚效应同样突出。山东省聚集了最多数量的百强企业,共有13家企业上榜;北京市百强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达1260亿元,并且持续以10.6%的增速迅猛发展;江苏省12家百强企业共实现营收1165亿元。 

  

  强者恒强,百强榜格局趋稳。2017年榜单上仅有4家新晋企业,数量为历年最少。榜单排名前十企业与上年完全相同,排名次序也维持不变。十强企业体量巨大且保持了相对旺盛的增长活力,其合计主营业务规模为2391亿元,占百强企业总规模的比例高达31.9%,增速为8.2%。

  

  2017年,中国药监部门成为国际人用药品注册技术协调会正式成员,中国药品监管登上世界舞台,中国药监政策加速与国际接轨,中国医药行业与全球医药行业的联系更加紧密,这在百强企业中表现明显。

  

  一方面,跨国药企“本土化”步伐加快,2017年百强榜中共有33家外资及港澳台投资企业,总体主营业务收入高达2565亿元,占比达34.2%,增速为11.1%。

  

  另一方面,本土制药企业积极“走出去”,截至2017年底,百强企业收获国际认证64件,占行业总认证的71%。2017年医药工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出口交货值2023亿元,同比增长11.1%,其中百强企业则逆转了2016年下降的态势,出口交货值升至380亿元,全行业占比19%,较上年同期提升了3个百分点。

  

  创新驱动,强仿制勇创新促进成长

  

  2017年10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深化审评审批制度改革鼓励药品医疗器械创新的意见》,多角度多政策鼓励医药行业积极创新。

  

  政策助力,仿制药提质增效进度加快。百强企业在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工作中身体力行并有所斩获。根据国家药监部门公布的前五批通过一致性评价名单,有15家百强企业(包括其下属子公司或合资公司)最先“吃到螃蟹”,在全部57个品种/规格中率先通过其中46个。

  

  药审改革深入推进,创新药审评加速,百强企业凭借其强大的研发基础和持续增强的投资力度成为最早的受惠者,中国患者也能更快用上新药。2017年由百强企业进行的新药注册申报件数(包括临床和上市)占全国所有新药注册申报件数的33%,较上年显著提升3个百分点。临床急需药品加速上市,阿斯利康研发的奥希替尼、勃林格殷格翰的阿法替尼等抗肿瘤药以较快的速度获得了中国的上市批准。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新药申报量前十位中,本土企业和外资企业数量平分秋色,但申报总数仍是外资企业居多。中国企业意识到并且正视其在研发实力上的差距,增加研发投入。2017年,百强企业在研发方面的总投入达316亿元,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提升至4.2%,较上年提高了0.6个百分点。百强企业中有9家企业的研发投入占比大于10%,较上年增多6家。

  

  以百强企业为代表的中国制药产业在研发投入方面已有了长足进步,但与全球领先的制药企业相比仍有差距——全球领先制药企业盈利产品以原研药为主,并往往将每年营收金额的15%投入研发,在创新研发方面,我国制药企业仍需努力追赶。




《 》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使用。

(责任编辑:郭厚杰)

联系我们 更多

  • 健康中国头条微信
  • 微信

电话:010-83025740
010-83025786

邮箱:wzh@health-china.com

Baidu
map